发布时间:2025-02-09 02:11:59
火盆是用泥做的,一般在秋天制作。先取来上好的黄土,把麻铰成一寸多长的小段,用来做洋搅,然后和黄土放在一起和成泥。和好,放上几天,不时的往上淋水,这个过程叫“糟”。用麻作洋搅,还要糟,都是为了泥不开裂。泥糟好后,取来一个大小和深度都合适的瓦盆,倒扣到地上作模具。把泥反复摔打,拍成片,往瓦盆上贴,厚度大概在三厘米左右,直至把瓦盆包严。再用泥做好盆沿和个底座,然后把它放在阴凉处,等干到不致走形,再把它翻过来,里面的瓦盆就可以取出了。用玻璃瓶给里外面抛光,也可以在盆沿上做点图案装饰。最后是放到阳光下晒干,干透了,一个火盆就算做成了。火盆一般烧的是碳和枯树枝。
一直到如今,农村多数人家做饭还是用大锅大灶。冬天,做完饭,趁灶膛(东北叫灶坑)里的火还没有化成灰烬,把它扒出来,放到火盆里,要一边放一边用脚或灰耙压实,一家人一天的取暖就靠它了。一般一个火盆都配有一个扒火铲,铁制,用来把不断烬化的灰拨开,露出火来供人取暖。如果晚上火用不完,还可以压实,第二天早晨把上面的灰倒掉,下面的火在充分接触空气后又是红红的一盆,是真正的“死灰复燃”。
火盆的功用第一当然是取暖,“快来烤烤火”,是冬天招呼客人的第一句话。其次是充当热源,大人做活用的烙铁、牙刀子,都要在火盆里加热,孩子们可以在火盆里烧豆包,烧土豆。把土豆埋在火盆里,耐心地等着,看到几股灰柱从火盆中腾起,那是土豆“放屁”了,赶紧把它翻过来再埋好,等到再一次“放屁”,就是烧好了,口味不次于烤地瓜。火盆旁还是一个聚居处,几个人把手搭在火盆沿上,一边烤火一边唠嗑,是东北冬夜最常见的场面。母亲身体羸弱,最是怕冷,火盆是每年冬天必不可少的,甚至不止一个,有的在盆沿和盆体上还要刻画出一些图案,有卷云,有万字不到头,等等。火盆旁,自然也常常有讲故事、猜闷儿(谜语)的场面。有时晚上不点灯,几个黑影围着火盆,只有中间的一盆火红红的。如今想起来,像是一幅版画。